王立天:创新高铁技术 支撑高铁速度 |
工作中的王立天 中铁六院供图
■ 记者 单毅 朱绍祥 王鼎鑫 报道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领跑世界,是我国“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成功典范,这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王立天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铁路电气化领域深耕30余载,主持研发的牵引供电技术及装备,构建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现代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城轨供电制式的多元化进程。他先后获得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多项表彰和奖励,以第一完成人身份主持的“高速铁路用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了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名单,天津港保税区企业中铁六院集团副总工程师,中铁六院集团电化院首席专家、副总经理王立天榜上有名。
研发技术支撑高铁速度
2006年,王立天作为铁道部电气化专业的技术主谈,带领国内同行专家开展了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京津城际与外国专家的技术谈判,把控关键技术参数。为了尽快实现高强高导铬锆铜接触网导线的产业化,他吃住在工厂,和生产技术人员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生产工艺,终于实现了高强高导铬锆铜接触网导线的批量生产。科技成果产品应用在京沪高速铁路先导段上,支撑京沪高铁实现了486.1km/h的世界最高运营试验速度,实现了我国高铁接触网技术全部自主和国产化,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大张力接触网技术跃居世界前列。
如今,高强高导导线已成功推广应用于多条高速、重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累计运用超过2800公里,安全服役8年以上。依托该项成果,王立天取得发明专利授权32件,发表SCI论文31篇,主编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2项。高强高导导线的成功推广应用,为推进中国高铁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进一步推动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铁牵引供电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雷电远离高铁城轨
我国高铁线路多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等雷电多发地区,且大量采用高架桥形式。
王立天带领团队联合国内顶尖研究院所,从基础研究入手,进行了全过程仿真模拟和试验验证。他研发了专用防护装置,并制定《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雷电防护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研发成果在全国高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雷电跳闸率降低80%。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供电系统的雷害,王立天还带领团队研究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雷电防护设备和防护设计方法,编制了《轨道交通直流架空接触网雷电防护导则》国家标准。
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1986年7月,王立天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电气化专业毕业进入中铁六院集团电化院工作。多年来,他主持完成了京津城际、京沪高铁及京郑、郑徐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他主持地铁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钢铝复合轨受流、直线电机牵引驱动、独轨牵引网系统国产化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产化率达90%以上;主持完善了我国地铁供电系统的设计理论体系,致力于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多模式体系的建立和供电设备国产化,为国家节约工程建设投资逾2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0年,“王立天创新工作室”被天津市总工会评为“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主办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网站标识码:1201160057
联系方式:022-63001533